开云欧洲杯app

首页 > 开云欧洲杯app > 刮削滚光机

光电子技术的“破茧”之路

时间: 2024-06-12 03:41:12 |   作者: kaiyun欧洲杯app

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以下简称半导体所)“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入选了中科院“率先


产品 描述

  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以下简称半导体所)“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入选了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作为国家信息产业的基础技术之一,光电子技术在宽带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和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它也因此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总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认准了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是构建未来信息社会的核心和基础,半导体所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分别将其作为重点培育方向和重大突破方向,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的瓶颈,研制出自主可控核心光电子器件,以实现其在光通信、光互连、光传感等领域的典型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这些中国制造重点领域不能离开一项支撑技术激光技术。

  而半导体激光器是全固态激光、光纤激光、气体激光等的泵浦源,是核心器件,不可或缺、无法替代。但我国在激光芯片方面的发展现状却是低端芯片依赖进口,高端芯片受制于人。

  1996年11月开始实施的《瓦森纳协定》明确了对中国禁运的半导体激光芯片的清单,且随技术的演进,每年清单中的器件类型、器件指标都在不停更新,旨在将中国的半导体激光器应用技术限制在低端水平。

  2003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后返回半导体所的郑婉华,只想到了一条出路突破高性能激光芯片技术,而且必须探索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实现换道超车。

  当年她向科技部提出建议,中国应该创新发展光子晶体半导体激光器新原理与新技术,解决半导体激光面临的功率密度低、光束质量差的世界性难题。这一提议不仅获得了“863”项目的支持,后期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新项目的帮助。郑婉华团队在2006年率先在中国实现光子晶体激光的突破,中国也成为了当时实现光子晶体激光激射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许多半导体人都有着和郑婉华一样的境遇和经历。“限制”反而成了光电子技术突破的磨刀石。

  同样艰难迎战的还有光通信芯片团队。国家宽带网络建设的核心芯片,以前主要掌握在美国、日本、韩国、丹麦及英国等国的几家企业手中,中国以进口芯片封装为主。面对国家光网络建设需求,半导体所经过10多年的技术攻关,不仅解决了光分路器及AWG芯片设计及关键工艺问题,还实现了光分路器及AWG的成果转化。如今,光分路器芯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AWG芯片实现海外市场突破,有力保障了我国宽带网络建设芯片的自主可控,促进了我国硅基光子学器件的产业链完整性建设。

  光电子技术,特别是芯片技术,一头是研发,一头是制造。要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并且稳稳地落地,常常是孤独又漫长的。

  2010年,半导体所光通信芯片团队开启了成果转化之路。10年中,他们要解决损耗均匀性、芯片良率、工艺稳定性、一致性及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一些问题在半导体所基础研究中并非着重关注的问题,而在产业化中却是一定要解决的。”半导体所研究员安俊明告诉《中国科学报》,为此,一款芯片需要30多次的设计优化制版、上百次的实验流片验证,才能使芯片性能达到国际同类芯片水平,与国外芯片同台竞争。

  他说,团队还很注重每一个细节的芯片开发方式。“比如AWG芯片,结构中分五大部分,还有上千条波导的结合,而涉及的性能参数,每个通道就有十多个,看似千头万绪。一个参数的好坏受多方面的影响,如何准确判断问题所在?团队人员会把芯片的每一部分分别进行研究,不放过任何可能的影响因素,才使问题一步步得到解决。”

  为了加快研究进度,团队想尽了各种办法。安俊明说:“我们大家常常会有一些方案,大家会预测结果,比如我们曾经预测第一次流片的光分路器损耗,有的说会达到10dB以下,有的说刚流片,不会那么乐观,这种打赌的方式也提升了转化速度。”

  在她看来,半导体激光芯片是一个高资产金额的投入、高密集人才、高度设备依赖的技术,如果以上问题得以克服,仍然面临实验室样品向批量化转移中的诸多工程技术难题。“因为我们先于国外开展这种高端激光芯片的批量制造,因此解决这一些难题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投入时间、人力、物力,且需要全体人员不浮躁、沉下心,一个难题一个难题攻克。”

  “半导体光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都是硬骨头工作,存在发表文章难、出成果难的问题。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由于很难获得各种人才称号,我们只可以以身作则,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留住人才。”郑婉华说。

  半导体所除了以基础前沿为引领来立身,同样重要的是在全面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无法替代的基础支撑作用。急国家和市场之所需一直是该研究所坚持的科研文化。

  郑婉华表示,得益于国家、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和研究所在技术转移方面的优厚政策,最大化地提升了年轻人的收入水平,从而逐渐吸引了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博士生留下来,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对科研人员而言,要投身转移转化,最难转变的是思维。如果思维转变不过来,再好的政策也无法推动。这就要求部分研究人员带头去从事成果转化工作,从而形成示范效应,让更多人加入这一行列。

  目前,以半导体所为技术方的河南仕佳已成为国际上顶级规模的光无源芯片生产企业。今年8月,河南仕佳正式在科创板上市,这也为半导体所人走在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加足了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半导体所已形成了一支从理论分析、设计优化、工艺开发到产业化应用,完整的、训练有素的、敢于啃硬骨头的团队。也因此,半导体所承担了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弘光专项)“硅基二氧化硅阵列波导光栅芯片产业化”,实现了我国数据中心及骨干网核心波分复用芯片的国产化,更加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提到团队培养的经验,安俊明表示,“我们的特色是把研究生的培养放在产业转化一线,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接地气,他们的许多经验、教训来源于生产实践,这在研究所是没办法得到的。”如此培养的年轻人,在今后从事科研的过程中,也会更注重我国光电子产业链中的难点问题、设计及开发的实用性和产业转化的可行性,更注重解决国家急需的产业化难题。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