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16 03:02:42 | 作者: kaiyun欧洲杯app
4月29日,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简称中钢邢机)二分厂一车间,巨大的龙门吊牵引着轧辊半成
产品 描述
4月29日,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简称中钢邢机)二分厂一车间,巨大的龙门吊牵引着轧辊半成品,在厂房半空缓缓移动。地面上,摆放着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轧辊,油光锃亮。
这些外形酷似“擀面杖”的轧辊,被誉为“钢材之母”。作为轧机上的最核心部件,轧辊看似普通,却是拥有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产品,不掌握冶炼、铸造、热处理和机械加工等核心技术,就无法生产出满足耐高温、抗高压等轧制条件的轧辊产品,其地位“身价”不言而喻。
“钢材薄厚、成型,都要靠轧辊来实现。”今年34岁的张衍朝,已在中钢邢机工作了12年。虽然年龄不大,却是厂里的“明星”,在最近被评为“河北大工匠”之前,他已连续10年保持一级品率100%,质量事故为零,年年被评为企业“劳动模范”“专业标兵”。无论是谁,提起张衍朝,无不竖起大拇指。
“冶金厂”,是邢台人对中钢邢机的习惯称呼。它建于1958年,风雨数十年,成就其厚重底色。2006年,邢机加盟中钢集团。2007年至今,中钢邢机轧辊产销规模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我国70%以上的板材、管材、带材以及H型钢、重轨等,都是这里的轧辊产出的。
和很多邢台人一样,张衍朝对“冶金厂”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毕业于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的是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能到中钢邢机上班,是他和不少同学的梦想。
2006年8月,他到中钢邢机定岗实习。一走进厂区,便被各种轧辊产品吸引,了解得越多,“爱”得越是深切。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样子来。
一年后,他终于如愿正式入职。一开始,跟着师傅学翻修,学精车,从普通车床,再到数控车床,他凭借着执着与勤奋,很快掌握了车工基本技能,只跟班学习了7个月,就开始“单兵作战”。
时至今日,他仍清楚地记得首次制作轧辊时的场景。2007年春节期间,师傅回家过年了,张衍朝根据日常训练经验,熟练地打开设备,按照图纸要求,再三校核,缓缓“上刀”,确保万无一失。
“精车加工轧辊的重点是精准,尺寸把控不容一点儿闪失,长了、短了,错一寸都不行。”张衍朝说,一根轧辊少则十多万元,多则数十万元,如果出现质量事故,制成废品,浪费的除了时间和金钱,还会影响企业形象。因此,要求“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毫不为过。
一根轧辊,历经多道工序,“千锤百炼”,待精车加工完毕,已基本完工。“在最后关头必须‘精雕细琢’。”张衍朝说,不出废品,不只是严苛的工作规定要求,也是对同事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产品的尊重。
在张衍朝看来,每一根轧辊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需要“疼”,需要“爱”,需要用极致的耐心来“呵护”。
张衍朝在控制台按下几个按钮,轧辊在车床主轴上旋转,车刀移动,碎屑飞溅。他神情专注,“人机合一”,旁若无人。
在高精度窄深槽和细长轴型工件数控精车加工方面,张衍朝具有高超技能和操作经验。这一点,很多同事都非常佩服。
精车加工工序的操作属于独立作业,班组成员基本“单兵作战”,同一工序间的相互协作和班组整体质量管控水平,一直以来是班组管理的弱项,相互之间在加工方法和质量控制上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
2016年2月,作为精车班长的张衍朝开始有意识地结合经验,以标准化和过程管控为目标,制定出清晰的质量控制要求和管理标准,并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将精车加工质量管控过程细分为23个加工质量控制节点,归类形成“一准备、二确认、三校核、四一致、五必须”的“五步工作法”。
“五步工作法”一经推出便引发震动。它使加工者在操作的流程中形成程序化动作,并在长期的工作中得以固化,最大限度避免无效动作、失误动作发生,既保证了产品质量高度稳定,又实现了后期质量上的问题可追溯、工艺流程可查询、成品情况可分析。
2016年4月,中钢邢机工会在总结张衍朝“五步工作法”取得的成绩基础上,以“质量零缺陷管理班组创建”劳动竞赛活动为主题,在一线车间开展“五步工作法”推广活动。
同时,张衍朝对“五步工作法”进一步细化,对每一步作业标准内容及要求做完善,构建了完整的“零缺陷示范班组”创建活动基础框架和运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车间、班组“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性。
活动开展仅6个月,张衍朝班组就实现了班组8人作业操作失误零纪录、质量事故零纪录,一次交检率99.3%、一级品率96%的优异成绩,而且班组整体台时、质量指标在精车工序连续4个月排名第一,取得质量和效率的指标双提升。
术业有专攻。多年来,张衍朝一直追求产品尺寸零误差,在工作中充满了韧劲和耐力,立足岗位,潜心修炼,每天都沉浸在工作的快乐中、陶醉在技艺的提升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张衍朝承担了多项重点产品加工任务,并由此创新出多项操作方法,自制了多个专用工刀具。
某型军工转子轴是国家军工装备中的核心部件,对军工装备可靠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该产品属典型细长轴工件,且加工部位多、单重大、精度要求高,尤其是工件轴身部需进行高环比窄深环槽加工。
张衍朝说:“加工这样的产品最大难题就是由于工件形状等因素,轻易造成加工震颤等问题,极易造成工件在加工后期变形致废,是精车加工工序‘难啃’的硬骨头。”
一拿到图纸,张衍朝立即分析加工步骤,设计加工流程,根据加工节点和技术人员一道编制加工程序。
针对该工件在环槽加工时产生的震颤难题,他自行设计制作了专用刀台,并创新性地改变工件与刀具切削受力角度,从而杜绝了工件震颤和跑刀问题。任务最终顺利完成。
而后,张衍朝将这一次积累的加工经验,应用到某出口产品上,他拓宽思路,大胆尝试,再次探索出机床卡盘翻转装卡、中心架辅助支撑、自制加长专用刀具等,仅用四个班次就完成了单支产品加工任务,工效提高3倍,质量精度全部符合工艺要求。
半钢材质孔型辊是中钢邢机一个重点产品。按照孔型要求,常规加工方式需采用6种刀具来加工,由于需要多次更换刀具,产出效率相对较低。
针对这一问题,他查找刀具资料并与刀具生产厂商联系,在工艺流程中采用从未使用过的定型刀具,并编制新的数控加工走刀程序,将原有的6种刀具减少为2种,数字控制机床的加工程序段减少了60%,不仅大幅度的提升加工效率,还降低了刀具费用。
有一年,公司冷轧工作辊合同订单过多,按照以往的加工流程和操作方式,难以实现如期交货。张衍朝找问题、想措施,改变原有的加工步骤与方法,极大地减少产品上下机床次数,生产效率倍增,而且还减少和避免了工件在转运过程中磕碰划伤等低级事故。
作为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张衍朝参与了企业数控车床全程序一键式加工实施课题攻关工作,取得创新成果50余项,创效和减少加工废品损失1200余万元。
技术革新永无止境,作为一名技术高手,张衍朝没有对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他特别注重发挥团队作用,从不吝惜自己的精湛技术,总是丝毫没有保留地倾囊相授。
“干我们这行,花把式行不通。”张衍朝坦陈,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技术革新永无止境,追求极致的脚步从不敢停歇。
/p>